讀書分享:關于讀透一本書的幾點體會
去年,在“一日一分享”活動中,我給大家分享了我個人關于讀書的一得之見,介紹了關于選書和讀書的幾點體會,給大家推薦了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中的三段十一步和主題閱讀法。今天,我想延續讀書這個話題,通過四個問題,與各位領導和同事共同來探討下,在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,如何讀透一本書。
第一問,讀一本書需要多久?
這個問題主要考慮的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,取決于你要閱讀的體裁、長度、時間、是否經典等等……,對于上班族來講,假如你以消遣的方式讀無用的書,那就無所謂時間了,假如你讀的是有用的書,那么我們就需要針對它的“用”,準備自己的時間預算。
第一,我們需要用快速檢視法閱讀。通過快速的略讀包括書名、序跋、目錄和一些重點章節,來了解書的基礎內容,我們的目標是分清它對我們是否有用,假如有用,分清是令你博學,還是令你睿智。
第二,假如它是令你博學的書,那么就將目標設定為尋找作者提供的新知識,以及作者是如何得到、利用這些新知識的。找到這些,這本書對你的價值就算挖掘完了。
第三,假如它是令你睿智的書,那么就要好好精讀,試著去歸納作者提出了哪些新想法、新主張、新的表達方式,思考其與社會普遍的價值觀是否一致,你怎么看這些想法,從中能學到什么,假如你贊成這些想法,能否用它來解釋自己的實際工作。
第四,假如它是一部廣為流傳的經典,或者是一部公認的集大成之作,那么就必須在精讀的基礎上,做更深的投入,并且從一本書到一類書。以《第五項修煉(變革篇)》為例,我們在讀透自我超越、改善心智模式、建立共同愿景、團隊學習、系統思考五個方面后,就可以發散思維的去尋找關于這個五個方面的專業書籍,比如:改變心智模式的經典《人性的弱點》《自控力》等,系統思考的經典《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》《系統思考和決策試驗》等等。
第二問,如何確定讀書目標?
最好的辦法是以問題來引導,才能提高閱讀的效率,才能真正地利用書本的內容。
舉個例子:
知識好比各種各樣的物質,有些是磚頭,有些是蘋果,你可能比較容易接受蘋果,不太喜歡磚頭。但是,考試考的就是磚頭,中考、高考、注安、消防都是這樣。但假如,你有一個建房子的目標,那么你對蘋果的興趣就降低了,你會根據房子的需求,很主動地去尋找合適的磚頭,鋼材,水泥,并且對它們的規格、質量提出要求。
好的閱讀模式應是自己提出問題,確定一個目標,如果有一個自己的知識體系(房子),在體系上構建新的理論(磚頭),那就更佳。你會主動地向書本提出問題,索取答案。甚至在你找到更多更好的材料以后,你還可能會萌生出要建別墅而不是普通房子的想法。以《第五項修煉(變革篇)》為例,它有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,但真正應用到實際,就真的需要提出自己的目標,人和人是有差異的,有些人需要實現自我超越,有些人需要提升系統思考能力,對于我本人,五項修煉,我個人認為如何改變心智模式,就是我的目標,畢竟改變心智模式是一切修煉的前提,就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。這里我不展開說,我想大家都清楚我的意思。
所以,當你的知識體系越龐大,你提出的問題就越有探索的可能,從最初的“是什么”、“是不是”,到后來的“為什么”、“怎么樣”。
第三問,怎樣才能讀透一本書?
下四條大家可以借鑒。
1.主題研究:
讀一本書首先要弄明白書的主題,或者換句話講,就是要弄明白書的核心,包括作者提出了什么樣的問題,對于這個問題他有什么想法,他為什么要說服我們接受他的主題,他有什么理論支持。以《第五項修煉(變革篇)》為例,它的核心就是強調以系統思考代替機械思考和靜止思考,并通過了解動態復雜性等問題,找出解決問題的高“杠桿解”。
為了解釋、證明、達到他的主題,作者一定會提供一些材料,比如故事,比如邏輯證明等等,對于材料,我們要做出分析:材料有什么,說了些什么?材料是什么,本質如何?材料是怎么產生的?作者是如何編排和利用他們的?比如小說,以《平凡的世界》為例,它的故事是什么,故事說明什么,故事是怎么寫出來的,如何構思和描述的。就好像最高級的偵探一樣,不僅要找到罪犯,還要弄清楚罪犯的作案動機、作案工具和作案過程。
3.深入文本:
對文本的細致研究是讀書的必然階段,也是核心階段,尤其是文科類書籍。研究文本從大處著眼,主要是找到作者強調的概念和解釋,重要段落,關鍵語句,看作者如何通過它們表現主題。從小處看,主要是觀察細節,通過上下文分析詞匯的意義、限制、邏輯關系、修辭等,甚至超越表層,追問后面的內涵。
4.取石攻玉:
他山之石可以攻玉。文本之外還可以尋找一些輔助資料,比如作者的其他書,其他作者的同類作品,關于本書的評論等等。以《第五項修煉》為例,它就是典型的系列叢書,除了我們讀的變革篇之外,它還有《心靈篇》《終身學習者》《必要的革命》《知行學校》等等書籍。
第四問,如何學以致用?
初級階段:就書論書,筆記是最好的方式。
筆記是你讓書變成財富的最佳方式。但有一個前提,那就是筆記你記了一定要再看!
1.閱讀時,我們會聯想到一些其他的問題,如果無法解答,那就記錄下來,隨后去找答案,找到的答案或者更多的資料就會被記錄到筆記里,成為一本更厚的書;如果能解答,那么就寫一小段文字,作為感想,搭配這本書的內容,或者將書中相關的內容和我的感想整理成一些新的文字,用于其他層面。不過,這與職業習慣有很大關系,比如說,我已經離開秘書崗位,但長時間的職業習慣會讓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,會使勁找用于寫材料所需的內容,沒有上升到一個管理層面,這點是需要改變的。
2.覺得作者的思想或表達很有趣,很佩服,學有所獲,那么這時候我會努力用自己的語言去概括出來,也就是說把我愿意接受的作者的精華用我的語言表述出來,變成自己的東西,如果能夠做到這點,那么可以說這本書你基本掌握了。
很明顯吧,這兩點就是傳說中的“把書讀厚,把書讀薄”。
中級階段:書以致用,以實踐的方式讀書。
要讓學習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,最好的辦法是反復訓練和測試,就好像運動員參加比賽要集訓,學生參加考試要做大量的題庫一樣。但這些對于大部分讀者來說,并不適用。所以,我的建議是:如果你讀的是技術類的書,你最好是做點什么,讓書指導你的實踐,去設計些什么;如果你讀的文科類的書,你最好是寫點什么。
高級階段:課題研究,成為行業內的“專家”。
當然,這里我所說的專家,對于我們來講是帶雙引號的,可能“行家里手”更為確切。如果是你賴以生存的行業,或者是一生傾心的興趣,那么你可以通過讀書,讀一系列的書,通過課題研究,努力成為你這個群體內的“行家里手”。
以我為例:
大學時,青春年少,對武俠小說充滿幻想,金庸前輩的“飛雪連天射白鹿,笑書神俠倚碧鴛”,不敢說全部看過,但至少有70%有所涉及,其中30%是看過兩到三遍的。當時,情犢初開,向往愛情,特別喜歡一個女孩,但她不喜歡我,我很郁悶,所以在讀金庸小說時,我就特別注意關于感情的描述。通過前期的“博觀”,到后期的慢慢“約取”,形成自己的主題目標——文本研究(注意,你的主題好不好、對不對,只跟當時你所處的環境相關,跟閱讀無關)。以自己的主題目標為中心去搜尋和分析,無所謂別人的觀點正確與否,尋找能夠輔助自己的主題,支持自己思想的資料。
有心栽花花不開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寫畢業論文時,當大家都在忙于選題的同時,我早早的確定了我的題目,二個月時間便完成了自己的創作《試論金庸小說中單相思式的愛情》,論文全文10328字,對金庸小說中的感情主線,錯位式愛情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單相思進行了我的闡述。由愛生恨,由恨入魔,最終毀滅自身的李莫愁;由愛成癡,由癡入夢,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的段譽;由愛生妒,幡然悔悟,亡羊補牢,猶未晚也的武三通;由愛生情,情根深種,終生難忘,孤獨終老的郭襄等等;使我明白了愛情的內涵,對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。
要讀好書不是件容易的事,只是,“怕什么真理無窮,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?!碑吘刮覀儺敵鯙閻矍樽x過書,如今為工作、為生活、為夢想讀書又有什么難的呢?我想,在座的各位都是愛讀書,愛學問,更愛那個日益優秀的自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