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火体育-首页

員工文苑
文苑丨又逢一年元宵節
發布時間:2025-02-13      作者:      分享到:


        元宵節的習俗一直被人們悉心珍藏,代代傳承。每至元宵佳節,一盞盞花燈,點亮了大街小巷,帶來無盡的喜慶與歡騰,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場綺夢之喜;一碗元宵,恰似生活中的甜蜜音符,每一口都包裹著闔家團聚的溫馨,凝聚成一團溫暖的團圓之意。這花燈與元宵,承載著人們對新的一年最真摯的期盼和祝福。

最初,燈謎不過是鄉鄰間的趣味小游戲。有人將謎語工整地寫在紙簽上,小心翼翼地粘在花燈之上,引得眾人駐足猜測,給節日添了不少樂趣。后來,文人雅士們將這些民間智慧收集整理,燈謎文化才逐漸成型流傳至今。

街頭巷尾,花燈高掛,五彩斑斕。在鐘樓,那一盞盞形態各異的花燈,宛如夜空中墜落的繁星,被巧妙的匠人用彩綢收攏,定格于塵世。有靈動俏皮的兔子燈,紅眸閃爍,似要蹦跳著奔月而去;有威風凜凜的龍燈,金鱗閃耀,蜿蜒游動間,仿若攜著祥瑞穿梭人海;還有典雅精致的荷花燈,粉瓣含嬌,花蕊吐芳。孩子們興奮地穿梭在燈的海洋,手中緊握著糖人兒、風車,笑聲似銀鈴,震落了枝頭的霜花,那清脆純真,是元宵夜最動人的和弦。

燈,是黑暗里的光,是迷茫時的方向,是詩人筆下流淌出的文字溫度,溫暖著每一顆向往美好的心靈。而花燈更是承載著常人眼中閑適的時光,見證著小童嬉笑玩鬧、茁壯成長的希望,寄托著農人們對新一年風調雨順、五谷豐登的殷切祝福,它是生活的期許,也是文化的傳承。

元宵,圓潤的模樣,恰似一輪滿月,承載著團圓的美好寓意?;厮萃簦畛醣粏咀鳌案A子”,帶著幾分靈動與詩意,仿佛能看到那一顆顆圓子在沸水中翻滾跳躍,如生活里的小確幸。

南北各異,人們的口味千差萬別,制作“浮圓子”的方式也各有千秋。北方,以“滾”的方式,賦予元宵質樸而醇厚的口感;南方,用“包”的手法,將細膩的情感與豐富的餡料包裹,每一個湯圓,都飽含著生活的溫柔與細膩。

古人曾言“唯愿在貧家,團圓過朝夕”,寥寥數語道盡了團圓的珍貴。即便生活平淡清簡,只要一家人圍坐,便是最美好的光陰。而一碗熱氣騰騰的元宵,不僅僅是食物,更是相聚的象征,它印刻著人們對闔家幸福的深深期盼,每一口,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眷戀。(涌鑫公司:李韋)

燈火闌珊處 元宵寄情長

老家的元宵節,是從一盞紅燈籠開始的。

記得那時候,天還沒黑透,父親就會踩著吱呀作響的木梯,將一盞紅燈籠高高掛起。燈籠是竹篾扎的,糊著薄薄的紅紙,風一吹就輕輕搖晃,在暮色中像一團跳動的火焰。我總愛站在燈籠下,仰頭看著那團溫暖的光暈,仿佛整個世界的溫暖都凝聚在這一盞小小的燈籠里。

街上的燈市總是熱鬧非凡。小販們支起竹竿,掛滿各式花燈。兔子燈圓滾滾的,眼睛用紅紙剪成月牙;蓮花燈層層疊疊,點上蠟燭便似一朵綻放的紅蓮;最精巧的是走馬燈,燭火的熱氣推動燈罩旋轉,映出燈上彩繪的仕女圖,仿佛在翩翩起舞。我常趴在攤前,看那些燈影搖曳,看燭光在紅紙上流淌,像一條溫暖的小河。

奶奶的手極巧。她會用竹篾扎出各種形狀,糊上彩紙,再剪些花樣貼上去。我最愛看她做燈,竹篾在她手中彎折,發出細微的脆響,像春天的第一聲驚雷。她總說,燈籠要做得輕巧,風一吹就能飄起來,這樣愿望才能隨著燈籠飛上天。我便在一旁幫忙,將彩紙裁成細條,或是將蠟燭固定在燈座上。燭光映著她的側臉,溫暖而柔和。

元宵的夜晚,街上人聲鼎沸。孩子們提著燈籠,像一串流動的星星。大人們則聚在一起猜燈謎,笑聲此起彼伏。我常跟著父親去猜謎,那些謎語或雅或俗,或深或淺,像一顆顆裹著糖衣的元宵,咬開才知道里面的滋味。

最難忘的是轉燈游會。燈游會又名“九曲燈會”,俗稱“轉燈燈”,是流傳千年的祈福盛會,各式各樣的花燈擺出的九曲黃河陣,每一盞燈都承載著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許。夜幕四合、燈火璀璨,家家戶戶扶老攜幼前來游繞九曲黃河陣,人們順著九曲陣中彩燈標記出來的通道,浩浩蕩蕩,環繞前行。一燈一桿都寄托著生活的溫暖情思,一彎一繞都布滿了人們的歡聲笑語。

如今,我站在城市的陽臺上,望著遠處零星的燈火。街上的燈籠越來越多,樣式也越來越新奇。LED燈取代了蠟燭,電動裝置讓花燈能唱歌會跳舞??晌覅s總覺得少了些什么?;蛟S是少了竹篾的清香,少了燭火的溫度,少了那份手作的溫情。那些精巧的現代花燈,終究比不上奶奶親手做的紅燈籠,比不上那團在風中搖曳的溫暖火焰。

又是一年元宵。我站在異鄉的街頭,望著那輪明月,思緒卻飄回了故鄉。老屋門前的紅燈籠還在嗎?父親母親還去轉燈游會嗎?那些記憶中的元宵夜,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籠,永遠溫暖著游子的心。我知道,無論走多遠,那盞燈籠都會在記憶深處,為我照亮回家的路。(榆神電力公司:秦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