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于大部分的兒童文學總是洋溢歡樂圓滿的氛圍,曹文軒所著的長篇小說《草房子》總體渲染著一種悲愴的既視感。年幼讀《草房子》時,只是為文中那些孩子們或艱苦或悲憫的生活動容,而不曾想過作者曹文軒想要表達的深層內涵。如今借陽木生態公司“十百千”讀書活動,我又將《草房子》細細品味一番,卻有了別的感悟。
曾看過曹文軒在央視《開講啦》節目說道:“靈感一定是來自知識,一個沒有知識浸潤,沒有知識武裝的大腦,是不可能有靈感的,也不可能有發現財富的眼力的。有多少知識,就有多少思想。有多少思想,才有多少生活?!弊x一本書,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帶著不同的思想,會有不同的韻味。如今再讀《草房子》,更能感受到曹文軒那一貫的,如水一般的敘事風格。整本小說看似描寫了不同的孩子們的故事,卻又環環相扣。
主人公桑桑是貫穿始終的人物,他在“紅菱船”推動了蔣一輪與白雀的愛情;他關心著沒有父親陪伴的紙月;他是杜小康的競爭對手也是最懂他的人。他淘氣又善良,魯莽也細膩。當他得了一種怪病而面臨死亡的威脅時,作品的情感內蘊也隨之被推向高潮。他參與的每一個畫面都使人潸然淚下,卻又溫情脈脈:他幫細馬看羊,端上一碗水送給一個饑渴的過路人;帶著重病的他背著妹妹去古城墻上看風景、唱古謠,盡顯可貴的兄長情;嚴肅的父親背著他,四處求醫;紙月跟隨父親遠走他鄉,留給他的親手刺繡的紅蓮書包。最終桑桑沒有死,但這種團圓式的結局并沒有損壞精神上的崇高感,相反它使人油然而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敬重和眷戀,對世間真情的渴望與珍惜。
曹文軒認為,兒童文學不應只有歡樂與童真,也需要痛苦與悲愴將之澆灌。順境使人滿足,而逆境才能鑄就一個人。他的作品讀來像有千斤壓在心上,但這正是《草房子》的魅力所在,人物所經歷的痛苦讓讀者產生悲憫之心,從而對人物親近,感同身受,悲劇色彩的意義正閃耀在此。無論是人性美、悲劇美,情感美都在這本作品中有所體現。
一次訪談中,曹文軒說,你可以將“草房子”看作是他的自傳。主人公桑桑所得的絕癥正是曹文軒小時候的真實寫照。他曾以為他的父親高大威嚴而難以接近,但知道自己的孩子得了絕癥后,他卻崩潰了,背著孩子四處求醫??嚯y與父愛交織,給了曹文軒獨特的童年體驗,也造就了他困苦與溫馨交織的筆鋒,而青少年讀者也在他不同于常人的“苦難”刻刀之下,變得充實且堅強。
《草房子》完成于曹文軒父親病逝之后,他本以為這場告別在他童年染上重病時就會到來,可父親的愛給了他力量,產生了奇跡。父親病重時,在電話那頭對他說:“你不用著急趕回來,我會好起來的”“人家都說文軒是一個大孝子”。父親去世后,他懷著對父親的緬懷寫下了《草房子》,也正如他所說:
“其實在這個天空下,不是山也不是水,是滿滿的,各種各樣的告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