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陽木生態公司開展了為期一年的“十百千”讀書活動。一名員工上臺分享了唐代詩人陳子昂的《登幽州臺歌》,“前不見古人,后不見來者,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”。使我突然想起王勃的《滕王閣序》中的“處涸轍以猶歡,酌貪泉而覺爽?!?nbsp;
王勃,初唐四杰之首,可謂是天賦奇才,地養傲骨。六歲吟詩賦文,九歲發現《漢書注》多處錯誤,作《指瑕》以摘其失,朝野傳聞,轟動一時,十歲通讀六經,十一歲拜神醫曹元為師,學習中醫與易經,十五歲上書劉祥道,直陳政見,對策高第,拜為朝散郎,成為唐朝最年輕的官員,十六歲作《乾元殿頌》,唐高宗直呼“奇才!”十八歲出任沛王李賢的王府侍讀,可謂前途一片光明,不可限量。
然而世事弄人,年少得志而又才華橫溢的王勃未能幸免于年少輕狂,因《檄英王雞》一文,被唐高宗逐出長安。后又卷入一莊兇殺案,險些喪命,還連累父親被貶越南交趾,年少得志的王勃,陷入了人生低谷。但生性樂觀的王勃并未消沉,更未臣服于命運,在王勃去越南交趾縣探望父親時,路過南昌,留下了千古第一駢文《滕王閣序》。
我們暫且不欣賞《滕王閣序》中“落霞與孤鶩齊飛,秋水共長天一色”等優美詩句,亦不品讀全詩四十余處典故的華麗和雄奇工整的駢文。我們來品讀王勃經過年少得志、又遭驅逐,心靈軌跡的變化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。
文中王勃感嘆“天高地迥,覺宇宙之無窮。興盡悲來,識盈虛之有數”,年僅二十余歲的王勃,此時已有與“天地、宇宙”為友的心胸,看清了世事無常、盈虛有數。明白了“關山難越,誰悲失路之人,萍水相逢,盡是他鄉之客”,感慨了人生如萍,你我皆是“他鄉之客”。同時又發出了“望長安于日下,目吳會于云間”“地勢極而南溟深,天柱高而北辰遠”“懷帝閽而不見,奉宣室以何年?”寫盡了仕途受挫、報國無門、命運沉浮、人生如夢的感慨,字字扣人心弦,句句引得心靈共鳴。
此時的王勃,又寫道“嗟乎!時運不齊,命途多舛。馮唐易老,李廣難封。屈賈誼于長沙,非無圣主;竄梁鴻于海曲,豈乏明時?”“屈賈”“梁鴻”遇到的可都是“圣主”“明時”,真的僅僅是“時運不齊”?是“命途多舛”?此時的王勃,已經開始反省、反思自身,而非只看到“時運”“命途”,少年得志而又飽經世事打擊的王勃,在二十余歲已經開始反思、反省,這是多么難能可貴!
繼而,王勃又筆鋒一轉,寫道“所賴君子見機,達人知命,老當益壯,寧移白首之心?窮且益堅,不墜青云之志?!北磉_了王勃樂天知命的君子之通達,以及雖“窮、老”卻不變“白首之心”“青云之志”的堅韌?!白秘澣X爽,處涸轍以猶歡”更是寫出了王勃處卑位而不甘庸的崇高品德。字字珠璣,句句箴言,鏗鏘有力,昂揚奮發,將王勃的樂觀、灑脫、隨性、自信、志向表達到了極致,每每讀來,無不令人振奮。
最后,王勃寫道“北海雖賒,扶搖可接;東隅已逝,桑榆非晚”,體現了王勃經歷世事變遷后的少年老成與穩重豁達和不悲過往,不畏將來,行之不得,反求諸己的覺悟與覺醒。此時的王勃已不再是那個以雞檄文的狂妄少年,處處展現了,超出年齡的老成與穩重。
《滕王閣序》一氣呵成,千古不朽之美文驚艷古今。然,天嫉英才。轉年,王勃不幸溺亡,年僅26歲。試想,二十余歲已反省自悟的王勃,如不是英年早逝,將會有何等成就,嗚呼痛哉,痛惜王勃!哀惜王勃!
回到開篇,“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”與“酌貪泉而覺爽,處涸轍以猶歡”體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,雖知“關山難越”仍感慨“奉宣室以何年?”雖“酌貪泉”反覺清爽,雖“處涸轍”仍覺“猶歡”。何等的氣魄與豪邁,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王勃的地方。
羅曼·羅蘭說“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,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它?!比说囊簧倳龅椒N種難以預測的困難,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,但越是困惑之時,越是突破之處,不悲過往,不畏將來,行之不得,反求諸己。面對困難與困惑,唯有靜下心來,樂觀面對,從當下開始,不斷充實自我,用自己的確定性去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。正如人民日報所說:一個人使勁踮起腳尖靠近太陽的時候,世界都擋不住你的陽光。
你若盛開,清風自來,追光的人,終會光芒萬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