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時光的畫卷里,中秋節宛如一首溫婉的古曲,在歲月中悠悠奏響,而家鄉的中秋,則是這首古曲中最動人心弦的旋律,承載著濃濃的情懷,這種情懷每逢中秋愈發的濃烈如潮水般涌上心頭。
兒時家鄉的中秋,是從集市上彌漫的月餅香開始的,那是一種混合著芝麻、果仁、豆沙、葡萄干的馥郁氣息。那香味仿佛是節日的信使,絲絲縷縷般地鉆進人們的心間。集市上人頭攢動,攤位上熱鬧非凡,傳統的五仁月餅、豆沙月餅、冰糖月餅、黑芝麻月餅琳瑯滿目。大人們精心挑選著各種瓜果和月餅,孩子們則在一旁嬉笑玩耍,他們的眼睛里閃爍著對節日的期待和喜悅。
每逢中秋,母親則會親手給我制作“雪花”月餅。一大早,母親就開始忙活兒,先把芝麻炒出香味,用碓臼搗碎,等壓出香味來,又把比較粗一點的面粉,用小火炒至微微泛黃,然后放在一個洋瓷盆子里,放一包紅糖,再倒一些炸過的小麻熟油,攪拌均勻,香甜的月餅餡料就備好了。又見母親挖一碗白面,再舀半碗玉米面,把兩樣面粉摻和在一起,鍋里倒進去一些清油燒熱,待油冒煙時,端起鍋直接倒在面盆里,只見面粉被熱油燙得突突直冒泡,母親快速地用筷子攪拌成面絮,待溫度降下來,揉成光滑的面團,蓋上蓋子醒一會兒,面醒好后放在案板上,搓成長條,用手掌按壓做成一個個圓圓的小餅,母親把它叫做“雪花”月餅。母親一邊生火燒鍋炕月餅,一邊說:“炕月餅是個慢工活兒,要用小火慢慢地烤,不能心急,火大了就焦煳了,外焦里生是不好吃的?!边@道工序做出來的月餅很酥脆,吃的時候很容易掉渣渣,那一片片碎渣渣就像雪花一樣,我想“雪花”月餅的名字大概就是這樣來的吧。
中秋當日,天還未黑,家家的煙囪都冒出裊裊炊煙,那是婆姨們在精心準備豐盛的晚餐。院子里,早早地擺好了桌椅,放上了水果、月餅等供品。當夜幕像一塊巨大的天鵝絨幕布緩緩落下,那一輪明月便悄然爬上了樹梢。一家人圍坐在桌旁,大人們談論著今年的收成、鄰里的趣事,孩子們則最喜那些關于中秋的古老傳說,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、玉兔搗藥……我們眨巴著眼睛,一邊啃咬著月餅,一邊聽著帶著神秘色彩的故事,愜意至極。
中秋之夜,仰望天空,把思念寄于明月,賞月抒情,回味中秋,回味的不僅僅是雪花月餅的美味,更多的是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。我想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輪明月,每個陰晴圓缺的輪回里上演著世事浮沉、人情冷暖。
月餅的余香還在唇齒間徘徊,望著城市上空高樓大廈間若隱若現的月亮,思念便如藤蔓一般在心底瘋長。家鄉那清澈的月光、一家人圍坐的溫馨、充滿著鄉土氣息的歡聲笑語……這樣的情懷隨著月光一起沉淀。(李韋)
最美的中秋味道
每逢中秋節臨近,各大商場超市的貨架上,擺滿了各式各樣包裝精美的月餅,其中不乏像“稻香村”“雪花”“杏花樓”這樣的中華老字號產品,口味多樣任人挑選。然而,這些對我卻沒有一丁點的吸引力,在我心底喜歡的還是母親親手制做的月餅。 兒時,中秋節前后也是莊稼人秋收農忙的時節,但母親還是會抽出時間給我們烙月餅。吃過晚飯,母親端來簸箕,又拎來兩只瓷碗,坐在院子里挑著杏仁,剝著核桃。雖都是自己家產的,母親依然很仔細,每一粒紅豆都要檢查一遍。母親手里動著,嘴里還唱著那首中秋童謠:“八月十五月兒明呀,爺爺為我打月餅呀,月餅圓圓甜又香啊,一片月餅一片情呀……”我和哥哥在院子里嬉笑打鬧,時不時還不忘偷抓一把核桃仁來吃,月兒圓圓,歲月悠悠。 過節的當天,母親一大早就開始忙起來。灶臺點火燒開水將熱水倒入準備好的油盆中,撒上干面粉,進行不停的揉搓,揉至盆光,手光,面光之后,把面再放盆子里蓋好,母親說這叫醒面。趁這個空檔兒,母親把平時不舍得吃的“寶貝”——紅糖拿出,摻點面粉攪和均勻備用,媽媽說這是防止糖汁外流的竅門。 做月餅時,媽媽把醒好的面拿出再進行搓揉,弄成圓條狀后,按等份揪成一個個面團,再用小搟面杖軋成薄片,把糖放在中間,上邊再扣一片同樣大小的面片,用手捏成麻繩形狀的邊緣,用模具將面片里包上紅糖、杏仁、花生融合成的餡,然后放到模子里壓實,往板子上一扣,一個有花紋的月餅就做出來了,特別好看。把月餅都做好之后,將月餅放入預熱好的土蘭炭烤爐中,以適當的溫度烘烤至表面金黃。。我和哥哥圍在烤爐兒,聞著那些冒著香氣的月餅,指指點點,饞涎欲滴。媽媽就先擰下一塊遞給我們,告訴我們說:“等爸爸下地回來了,才能一起吃。”我們也就很不情愿地到院里玩去了。 晚上,媽媽挑出形象好的月餅,和煮熟的鮮花生、鮮毛豆角、擺到當院桌子上,然后點燃三根香,向月亮跪拜。盡管我們全家沒有一個人出門在外,但母親還是祈求全家團圓平安。隨后,我們在明亮的月光下說說笑笑,開始吃飯。我興奮的仰起頭問父親,“八月十五為啥叫團圓節?”父親說:“八月十五是中秋節,也叫團圓節。就是各家各戶的人,不管出門多遠,每年的今天都要回家團聚。你們長大了,也會出去干大事兒,也要記得回來?!蔽矣謫柛赣H:“你啥時候能像今天一樣,天天吃好飯呢?”“等你們將來長大了,就能天天像過節吃好飯了?!北M管當時年幼似懂非懂,但從那時起,開始對未來有了憧憬。 后來,我長大上學出門總要在中秋節回家,吃上母親的月餅,那種親情滋味是在外邊找不到的。工作后,不能隨便回來,但在中秋節這天,望著星空,面對家的方向,有著無限的思念。想起在家里團圓的場面,感到無比的溫暖。特別是父親的關愛,母親的撫慰,都包含在母親的月餅里,那種幸福味道在記憶里永遠記憶猶新,我想這就是“每逢佳節倍思親”的緣故吧。(劉隨平) 故鄉的中秋 “今年回來不?”電話那頭的聲音充滿著期盼。 “村里的娃們都回來了,能回來的話,就趕回來,奶奶給你做了你最喜歡吃的五仁月餅,咱家里葡萄架上的葡萄也熟了?!?/p> 這是中秋前來自我奶奶的一通電話,樹影下散落著月的余光,涼爽的風送來花草的清香,搖下車窗看著那輪圓月,我想此時它也在一同與我回家。 一夜秋雨,霧氣籠罩著整個村子,母親早已抱著一捆柴火進了灶房,開始一天的忙碌。院子外的棗樹葉上一滴滴晶瑩的露珠透著涼意,微微泛黃的葉子慵懶擺動,阿黃向著遠方“汪汪”地叫著,貓咪也隨著叫聲舒展了自己的梅花掌。炊煙緩緩升起,與霧氣交織、重合,慢慢消散在空中,望著遠處山上的青松,依舊挺拔。 中午時分,我將家中放置的烤爐重新搬了出來,奶奶和母親早就開始準備著今年的月餅,紅糖、芝麻、花生碎、青紅絲、核桃仁準備就緒,母親在案板上刷上了一層油,拿出用油和面調制而成的面團,經過打團、包餡、塑模等環節,一個個胖胖的月餅成型了,靜止一刻鐘后,烤爐中刷上油,將成型的月餅放入烤爐后,加入炭火后慢慢烘烤。 嘴饞的我早已靜候在烤爐旁,經過幾次翻動、刷油后金黃的月餅便出爐了,還沒有等月餅涼下來,我便拿著月餅吃了起來,色澤金黃,入口酥脆,奶奶的手藝絲毫不減當年,我一口氣連吃了3個月餅,奶奶哈哈笑道:“月餅多著呢,慢點吃,你呀,還是和小時候一樣是個饞嘴貓?!?/p> 晚飯過后,母親搬出桌子,放在院子中央,擺放上月餅和各種水果,小孩子們圍著奶奶嬉戲打鬧著,長輩們聊著自己在外的生活,我倚靠在墻角靜靜地欣賞著月色,嬉鬧聲、蟬鳴聲此刻縈繞在這方小院中。樹影下一串串葡萄你追我趕,共慶著團圓之夜。(信息化運維分公司:李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