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出生在一個陜北黃土高原很偏遠很南邊的村子,村子里都是李姓沒有外姓。聽爺爺說,蜿蜒走向的村子就像龍的尾巴,龍尾峁村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。
我很慶幸自己能出生在這樣一個質(zhì)樸、和諧、充滿希望的小山村。
上個世紀九十年代,電視還沒有普及到家家戶戶,全村有電視的也就一兩家。黑白電視,沒有遙控,腦畔上栽著木樁子,頂端綁著鋁架子,再套幾個鋁易拉罐,這就是信號接收器。雖然只能接收一兩個頻道,但在那個時候已經(jīng)很洋氣了。如果碰到刮大風(fēng)天氣,都要重新調(diào)整木樁子方向。
小時候唯一的一個玩具是父親趕集時候買的一個飛機模型。剛得到它的一段時間里,每次有小伙伴來玩,我都要很隆重地炫耀一番,這也是我童年記憶中最大的閃光點。
彈彈珠、滾鐵環(huán)、飛紙飛機、打?qū)?、溜冰?.....這是童年里所有的娛樂項目,雖沒有現(xiàn)在兒童時期豐富的玩具,但兒時的我們也玩得不亦樂乎。每次看到與童年記憶相關(guān)的視頻,思緒瞬間就回到兒時,懷念那無憂無慮的時光。
那會兒父親經(jīng)常趕集,買點家里的必需品。等我大點的時候,偶爾也會帶著我去,三十里路上,走不動了,父親會背著我,到了集市給我買那種老餅子,很耐飽的。
記得有一年過年,母親給我們買了過年穿的衣服,兄妹三個一人一身,穿上,脫了,再穿上,再脫了,穿著袖子有點長,可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新衣服穿,還是會高興的睡不著覺。
“媽啊,這袖子有點長,你看,我穿上像唱戲的一樣?!?/p>
“嗯,人長衣服不長,過兩年還能穿。”
小時候穿的鞋子是母親一針一線做的布鞋。每到晚上,點著煤油燈,我們?nèi)齻€聚在一張桌子上寫作業(yè),母親便坐在炕邊借著余光納鞋底,時而抬頭穿針線,時而用針捋捋頭發(fā),那畫面至今還時常清晰的出現(xiàn)在我的腦海中。
那時候農(nóng)村對教育不重視,經(jīng)常有同齡伙伴輟學(xué)回家放牛、種地。父親雖然讀書少,但對教育看得很重,不管家里生活條件有多艱難,父親總會想著法子讓我們姊妹三人堅持念書。
小學(xué)生涯中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的杰作:我的萬能寫字板,一塊硬紙板,上面均勻的涂抹上一層豬油,再找一塊白塑料布,剪成硬紙板大小蓋在上面,用夾子夾住,我便可以在上面反復(fù)練字。
后來生活條件稍微好一點,父親打算在家里做一套擺設(shè),請了村里面有名的木匠工。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吃飯的時候,木匠工吃的是饃饃,我們吃的窩窩頭。
“我們啥時候也能吃上白面饃饃啊?”我坐在角落里,眼睛時不時望向鍋里,期盼著能剩一點,這樣我也能細細咀嚼饃饃的味道。而如今,那時的期盼已是家常便飯了。
而如今我的家鄉(xiāng)正發(fā)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,從城里通往家鄉(xiāng)寬廣的柏油路、家鄉(xiāng)小路兩邊的太陽能路燈、一排排修繕整齊的磚瓦屋舍、“龍尾峁村幸福養(yǎng)老院”的順利落成......
我很慶幸自己趕上了各行各業(yè)如此競相迸發(fā)的好年代,黨的各項富民政策給貧窮的山區(qū)注入了勃勃生機,從貧困到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的“蛻變”,家鄉(xiāng)的山山水水、一草一木無不展示著日新月異的變化,但無論怎么變化,植根于心的那份鄉(xiāng)土情懷,如同一壇淳厚芬芳的老酒般,愈久彌香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