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為你,千千萬萬遍。”是我讀《追風箏的人》感觸最深的一句話,是書中一位主人公小男孩給他的朋友說的。
這本書的作者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·胡賽尼,講述的是關于友情、背叛和救贖的故事。故事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講述了一位普什圖族富家子弟阿米爾,與他哈扎拉族仆人哈桑的故事。自幼喪母的阿米爾與哈桑是一對情同手足的伙伴。雖然小仆人哈桑對待主人阿米爾忠心耿耿,在他們遭受其他孩子欺負時,經常挺身而出來保護懦弱而又傲嬌的阿米爾,但在阿米爾的心里,卻始終橫著兩種自私的情結。一種是對身為“低等”民族哈桑的鄙夷,而另一種是嫉妒自己的父親對哈桑的特殊偏愛。
在十二歲那年,為了獲得父親的寵愛,讓父親對自己刮目相看,阿米爾少爺參加了一次阿富汗習俗的風箏比賽。哈桑為了實現阿米爾的愿望,主動去追風箏。主人阿米爾交代哈桑一定要追回風箏幫他拿到第一名,這里出現了第一句經典臺詞,去追風箏時轉頭向哈桑說:“為你千千萬萬遍?!?/p>
不幸的是哈桑為了追回風箏,被幾個當地的惡棍堵在了巷子里,并且遭到了秉持穆斯林信仰的最大傷害和侮辱。而這一切,全被躲在暗處的阿米爾所目睹。然而面對著暴徒的肆虐,膽怯的阿米爾卻選擇了冷漠和逃避。事后,雖然阿米爾得償所愿拿到了第一名,獲得了父親的稱贊,但是他卻無法忍受自己的背叛。在感到內心羞愧同時,自私的阿米爾不僅沒有悔過,反而設計陷害了哈桑偷自己的手表,并最終導致了哈桑的離開。
不久,因為阿富汗的時局動亂,哈桑與父親也逃亡到了美國。然而,那種對哈桑的負罪感,卻成了阿米爾永遠也無法擺脫的心靈重擔。他曾經認為,這些年幼時的罪惡,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磨滅。然而他錯了。在歷經了二十多年的奔波,經歷了愛情、婚姻和父親的病逝之后,已經安穩下來的阿米爾,發現“許多年過去了,人們都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,然而,我卻終于明白,這是錯的,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”。
在接到一封知情人關于哈桑消息的信后,決心冒著巨大的危險,重新返回戰亂中的阿富汗,開始了一次艱苦的救贖之路。然而,冤家路窄,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,他又遇到了兒時侵犯哈桑的惡棍塔利班阿塞夫。與此同時,他也發現了有關自己與哈桑的驚天謊言,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。這一次,他沒有退縮,而是冒著幾乎喪命的危險,九死一生,將哈桑飽受摧殘的遺孤索拉博救了出來。
這一次是阿米爾對哈桑的:“為你,千千萬萬遍?!?/p>
小說在描寫阿米爾和哈桑的友情時,做了很多鋪墊,比如說在描寫少年時期哈桑和阿米爾的友情,作者寫道:他們在山上找到一棵石榴樹,然后兩個人在樹干上一起刻下自己的名字,再比如阿米爾問哈?!澳阍敢鉃槲页阅喟蛦??”,哈桑說“如果你想,那我愿意”。
整個故事以親情和友情貫穿始終。作者以溫暖細膩的描寫,勾勒出對于人性的反思和救贖。將讀者慢慢 地帶入到一個徐徐展開的、傷感而又溫情的故事當中。整部作品的文風樸素而又真切,讀者會在一種不知不覺中,逐漸被帶入到故事當中,不自覺的讓人潸然淚下。
最后借用這本書的譯者李繼文的一句話來總結:“在小說里,風箏是象征性的,它可以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,也可以是正直、善良、誠實。對阿米爾來說,只有追到了風箏,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,成為它自我期許的那個阿米爾?!?/p>
也希望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風箏,無論意味什么,我們都要勇敢去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