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慶期間陪孩子看完《長安三萬里》,時至今日,我仍然被其故事內容和精美的畫面所震撼。
電影以盛唐為背景,講述了安史之亂后,整個長安因戰爭陷入混亂,而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,兩位詩人跌宕起伏的命運畫卷由此徐徐展開。電影之中,我們看李白,看高適,看唐朝;電影之外,我們看理想,看現實,看腳下的路。四十八首唐詩不僅弘揚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,也在跨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,向我們傳遞著做人做事的人生哲理。
堅定“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”的信念
“志不立,天下無可成之事”,立志,是一切行動的開始,志氣不足,則心不定、行無方、事不成。高適與李白相識于年少時期,雖然兩人性格迥異,李白瀟灑自在,而高適沉穩謹慎,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做一只“大鵬”,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。
青春逢盛世,奮斗正當時。無論環境如何變化,我們都應該保持對未來的信心,堅信自己可以像大鵬一樣,借助風的力量,飛向更高的天空。我們應當志存高遠,自覺把青春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中,堅信有志者事竟成,腳踏實地、苦練本領,用奮斗點燃夢想,努力成長為堪當大任的時代青年,以砥礪奮斗的“志氣”書寫青春力量。
志氣就是理想信念,是精神上的“鈣”,思想上的“舵”。沒有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堅定,精神上就會“缺鈣”,就會得“軟骨病”。很多時候我們被要求“既要、又要、還要”,工作多、任務重,所以,更要“立長志”而不是“常立志”,在面對繁重的工作時,不計較個人得失,不追逐個人名利,勇做陜煤高質量發展的“奮進者”。
淬煉“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”的斗志
理想之路很難,難于上青天;理想之路很遠,遠不止三萬里。千年之后,我們都要在理想與現實、時代與自我之間做出抉擇。變的是時代洪流,變的是歲月蹉跎,不變的是我們屹立于天地間傲然的內心。
電影中,無論是杜牧、楊炯還是元稹,他們都是經歷了曲折離奇的一生,但始終沒有放棄對自己才能的追求。他們的事業曾一度失敗,財富也曾一度失去,然而,他們卻始終相信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,始終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。這給我很大的啟示,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和困難,都要堅信自己的才華,不放棄追求,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重新獲得成功。
走在新征程上,我們要繼承先輩不怕犧牲、艱苦奮斗的鐵骨,披荊斬棘、敢為人先的風骨,事不避難、義不逃責的傲骨,以“千磨萬擊還堅勁”的精神意志,“長風破浪會有時”的英雄氣概,知難而進、迎難而上,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。要有“舍我其誰”的擔當、“我將無我”的決心,在迎難而上中讓骨氣充盈,在風雨中挺直脊梁,在困難中練就本領,以“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誠臣”的精神勇做陜煤高質量發展的“開拓者”。
涵養“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”的底氣
道雖難,上下而求索,長風終會破浪;路雖遠,始于足下,行則將至。底氣說到底是自信的表現,是一種內生的巨大力量。有底氣,則不憂、不惑、不懼,有底氣,則有數、有譜、有據。
高適和李白在電影中展現了不同的個性和經歷,但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對夢想的堅持和追求。高適作為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,經歷了一系列的苦難和挫折。然而,他堅信“千磨萬擊還堅勁”,通過努力學習,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華和能力。李白則是一個天生有著非凡才華和豪情的詩人,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繪了無盡的美景和情感,以自己獨特的詩風,感動了無數讀者,成為詩壇的傳奇。李白的底氣來自他對自我表達的執著,對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及對自由和創造力的追求。
激湍之下,必有深潭;高丘之下,必有浚谷。深厚的理論素養、豐富的知識底蘊、成熟的思維能力,是一個人不斷前行的底氣支撐。我們既要時刻亮出忠誠、干凈、擔當的底色,又要發揮年輕干部自身的優勢,加強專業訓練,增強專業能力,始終保持知識恐慌、本領恐慌、專業恐慌,用好線上線下知識課堂,自覺把讀書學習、知識更新、能力提升當成一種生活習慣,不斷優化知識結構、更新知識儲備、提升知識能級,讓自己成為專業工作的行家里手、綜合工作的協調高手、復雜工作的攻關能手,以“業精于勤而荒于嬉,行成于思而毀于隨”的精神勇做陜煤高質量發展的“追夢者”。(榆北機關:馬永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