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羅振宇”,也許有的人會很陌生,但提到“羅胖”,一部分人會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原來是他。認識他可能是因為脫口秀,或者說雷打不動、如約而至的跨年演講。而我和他認識了“兩次”,每一次都像陌生的老朋友一樣,總能得到一些新體會。
年初,公司綜合黨支部啟動了“一周一美文”和“一月一本書”活動。每周分享一篇美文,大家互相探討、相互碰撞;每月讀一本好書,增加“閱歷”,開闊“眼界”。我慶幸自己是這項活動的“受益者”。
我斷斷續續地讀了一本書,叫《邏輯思維》,作者就叫羅振宇……
初遇·故事很多 像一本有想法的“人”
我最早接觸《邏輯思維》,是他主持的一檔脫口秀節目,也叫“邏輯思維”,開始只是出于好奇,節目形式很新穎,西裝革履,戴著眼鏡,站著講故事,那就聽聽吧。
慢條斯理的講述,娓娓道來的啟示,好似說話聲音的分貝大小也被精心設計過一樣,很平順,也很舒服。后來由于時間的緣故,視頻沒機會看了,于是我就尋到了實體書籍。書的扉頁上也醒目地寫著“本書根據羅振宇的互聯網視頻知識脫口秀《邏輯思維》創作”。對了,就是你。
《邏輯思維》整本書在內容上也體現了他們一貫想表達的或者說想傳承的理念,那就是“有種、有料、有趣”,里面有類如“兔子和狐貍”等傳統故事,也有“U盤化生存方式”等現代定義,但卻被他解讀出了不一樣的寓意。書中提出的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、思考問題的方式等等,大部分能用到我們自己身上。其實,我更愿稱這本書為一本“工具書”,閑來無事的時候是可以用來學學知識的。
《邏輯思維》除了內容,也向讀者傳遞了一種理念,要做大家“身邊的讀書人”,對于從事文字工作的我來說,知識儲備永遠是越多越好,涉獵的范圍也是愈廣愈強,正好,這本書本身就像一個知識庫,也正是倡導獨立、理性的思考。她(《邏輯思維》)像一本有想法的“人”。
再拾·原來我們的故事也很多
2022年12月31日晚上八點半,“羅振宇2023跨年演講——這個思路有啟發!”如約而至。然而,忙著跨年的我,沒能“守約”,第二天被沖上抖音、微博的金句集錦和精彩片段刷了屏。
整場演講聊天持續了3個多小時,從2022年一直持續到2023年,是“時間的朋友”跨年演講的第8場,也是倒數第13場。今年他們也走出了萬人體育館,來到了深圳龍華區的一家書城里,這次“羅胖”準備了22個故事。
由于時間的緣故,對!依舊是時間,我沒有看視頻回放,而是只看了知乎整理的全文稿,看到第4個故事《60秒與10年》的時候,我有點愣住,講的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,他干了一件什么事呢?
“10年前,我開始干一件事。每天早上,在“羅輯思維”微信公眾號上發一段60秒的語音。我說要堅持做10年,最終堅持完成了。60秒的文稿,合起來有100多萬字,一共是3652條。為什么還有零有整的呢?10年啊,中間有兩個閏年。這么一想,10年,還真是一段漫長的時間。就在10天前,2022年的12月21日,我終于畢業了,這每天60秒的行為藝術終于結束了?!?/p>
一個人,一天60秒長的語音,365天,雷打不動、風雨無阻,而且剛好60秒,過程中的各種反復,可想而知。
看到這里,我想,他后面給的啟示,肯定是“堅持”,果不其然,他用王陽明的一句話“持志如心痛”,來表達了從心底里堅持的意義。
長期堅持干一件事,還有一個好處,就是有些念頭可以像種子一樣種下,然后等著它慢慢發芽,不管是讀書還是工作,都應該這樣,總得堅持、專注、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。
每讀1個故事,我發現,每個故事好像都是在講別人,但是讀完22個故事,原來講的是我們自己。這些故事在《邏輯思維》里都是有跡可循的。
當然,羅振宇在“邏輯思維”中也推薦了很多書,有經典的《百年孤獨》,也有現代啟示的《大道當然》等等,建議大家也能讀一讀,看看“熱鬧”也好。
另一位“羅胖”,叫羅永浩,他也有一句經典的口頭禪叫做“交個朋友”。我想,和書“交個朋友”也是挺不錯的選擇,至少你在讀懂他的時候,他也在讀懂你……